本文作者Mr Jamie是台湾Appworks之初创投创始人。
Marc Andreessen 在 Twitter 上连发了 12 则推文 ,讨论硅谷近来不少新创团队种子轮募资金额过大,未来将会伤害 A 轮募资的现象。
几天后Union Square联合创始人 Fred Wilson 也在他的博客贴出一篇 What Seed Financing Is For 补充,阐述了他理想中各阶段募资里程碑:
我用爬阶梯来思考建造一家新创企业,以及募得资金去支持这件事。
你必须爬的第一阶是打造出一个产品、把它推入市场,并且找到 Product Market Fit(产品市场定位)。我认为种子资金应该被用在这件事情上面。
找到 PMF 并从中生出一门生意后,你要爬的第二阶是雇用一个可以帮助你营运并成长这门生意的小团队。这就是 A 轮 (Series-A) 资金的用途。
你要爬的第三阶是规模化这个团队、大幅成长营收,并且拿下这个市场。这是 B 轮资金的用途。
你要爬的第四阶是跨越营利的门槛,因此扣除所有费用后,你的现金流足以延续并且继续成长这门生意。这是 C 轮资金的用途。
第五步则是创造 (股票的) 流动性给你、你的团队,以及你的投资人。这就是 IPO 与次级市场的用途。
这是非常简化的世界观,只有极少数的公司能够轻松爬上这组阶梯,并且每一阶都完美的命中。状况总是会发生,我们都知道且可以面对处理。
这些年来,在我曾参与过的投资组合里面表现得最好的公司,多多少少都是这样爬上阶梯的。
我不认为跳过前三阶然后直接降落在第四阶是个好主意,即使你有一双长腿 (很多资金) 可以这么做。那是很危险的事情,如果你没有踩稳,很有可能会滑倒而摔落阶梯,从此一蹶不振。
4 年 AppWorks、贴身观察 170 个新创团队下来,我可以说我实务上验证了两位创投前辈对于新创公司募资与里程碑的论述。前阵子我把这个观察心得做成了下面这张图:
Y 轴是这家公司的价值,而 X 轴是经过的时间。对于绝大多数新创公司而言,开始的那一天就是它价值最高的那一天。接着他们开始烧钱,主要是花在打造产品上面,也因此价值逐渐下滑。绝大多数的情况,第一个产品都不会得到 PMF,于是他们开始 Iterate & Pivot(重复和转型),直到找到 PMF 为止。实务上,这中间大约会经历 2-5 年的时间。
达到 PMF 之后,这个产品通常有能力从广告或是销售中产生些许营收,但背后的商业模式多半是无法有效规模化的。因此团队接着要努力调整商业模式的各个环节,直到把它变成可规模化的模式。当这个工作成功之时,他们就得到了一个 Scalable Business Model (SBM,可扩展的商业模式),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盖团队、长营收,用力的把这个模式长大,直到变成一个大公司为止。
当然台湾的创投产业不如硅谷的发达,不过这些年下来的经验,各阶段募资的里程碑是很接近的。起点的时候用的通常是 50-500 万台币自有与 3F (Friends, Family & Fools) 提供的种子资金,找到 PMF 后通常可以募到 50-200 万美金的 A 轮资金,找到 SBM 时几乎都可以募得 100-500 万美金的 B 轮,而规模化后通常会再募 300-800 万美金的 C 轮后,就开始进入券商的 IPO 辅导。
顺着看当然都非常好,只要按部就班,就可以一阶一阶达到里程碑、募得对应的资金,爬上这个新创阶梯。但当我把这张图加上数量之后,或许能协助你看得更清楚:
根据我们的观察,台湾市场每年大约有 1,000 个团队创业,而 2-5 年后,这些团队里面可以成功找到长期、持久 PMF 的,大概只有 20-30 家,也就是 2-3% 的成功概率。而在这 20-30 家里面,经过 1-3 年后,可以找到 SBM 的,大约只剩 5-10 家,也就是 30% 的概率。最后,这 5-10 家找到 SBM 后,可以成功执行规模化,化身为一家大企业 (年营业额 10 亿以上,或年毛利值 2 亿以上) 的,只剩下 2-3 家,也就是 33% 的成功机率。从一开始的 1,000 家算起,真正能够达到第四阶的机率,其实只有 0.25% 左右。
假设台湾一年 2-3 家成功规模化的企业,有 1-2 家可以成功 IPO,则从 20-30 家募得 A 轮资金的团队算起,在台湾被创投投资到 IPO 的机率,大约有 6% 左右。相对的,在北美,创投每年投资 2,500 家新创公司左右,最后能够达成 IPO 的,大约只有 20-40 家,也就是 1.2% 机率。这有两个原因:1) 台湾的 IPO 门槛比北美低很多;2) 北美创投产业比台湾活跃很多。因此在台湾如果能突破 PMF 门槛而募得创投资金的团队,事实上离 IPO 是近非常多的。
所以,这个创业阶梯的每一阶都极端的陡,光光专注把它跨越就很难了,更何况要跳级,这就是 Marc 与 Fred 想表达的。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团队是无法达到 PMF、找到 SBM 的,因此创业的重点,是如何提升自己在有限资源下,找到它们的机率,即使是 10% 也好,而这就是 Lean 的精神。
以上,希望这些宏观的描述,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在整个资本市场的相对地位,并专注在该突破的里程碑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