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前成立的Business Insider渐渐进入自己的成熟期,并令彭博和《华尔街日报》等商业媒体感到警惕。
对于商业新闻网站Business Insider(下称BI)的记者Alyson Shontell来说,2014年年初这一天她做了两项工作,写了一则200个单词的风趣的名人逸事并配以图片——Facebook创始人马克 扎克伯格在家中发现了一只蜘蛛,随即拍照上传到图片问答网站Jelly求解,以及完成了一篇长达7000个单词的人物特写。
“我们的记者具有很大灵活性,这可能和传统媒体非常不同。”BI首席运营官Julie Hanson对《第一财经周刊》描述道。从几十个单词的即时消息到数千个单词的长篇分析,这些内容有的严谨深入,有的文风夸张,有的甚至只放些幻灯片一样的大尺寸图片,或是若干清单,但共同的特征是视角独特,吸引眼球。
至少曾经投资过BI的亚马逊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贝索斯非常认可这种风格,并愿意继续为此下注。2014年3月,BI宣布获得贝索斯1200万美元的新一轮融资。此前几年的投资者包括Institutional Venture Partners和RRE Ventures,还拒绝过美国在线据称出资超过1亿美元的收购。
BI的确正在迎来它的好时光。来自市场研究机构ComScore的数据显示,它在2014年2月的整体阅读人数为2300万,超过了人数为2000万的《华尔街日报》,更高于彭博等同类商业新闻网站。事实上2010年BI曾略有盈利,“但2127美元的盈余仅仅够添置一台Mac Pro”,创始人Henry Blodget认为,“去年年底的盈利更有价值。”
当多数媒体传来裁员及削减成本的消息时,这一切听上去并不寻常。曾被看作仅是一些花边新闻集合的BI,已经渐渐具备了和传统商业媒体一试高下的可能。
如果考虑到BI拥有像Alyson Shontell这样的全职记者70人,整体员工数量目前超过140人,而《华尔街日报》有上千名员工,其人均贡献率不能说不可观。过去一年它的收入达20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成,且第四季度已经盈利。另一位BI的投资人曾对《纽约时报》说,他在2009年《商业周刊》低价出售的时候曾做过考量,发现仅就办公空间和房租来说,《商业周刊》记者的成本就是BI的6倍。
贝索斯认为,他的公司和BI有某种类似之处,都在为用户提供服务,或许他在收购《华盛顿邮报》时也是这么想的。根据Blodget的陈述,新一轮融资将主要用于海外拓展和采编人员的扩充,特别是摄影和视频团队。
位于纽约公园大道南257号的一栋建筑内,BI的办公室占据了13层整整一层。因不断扩张,不久后,它将要搬迁到一个街区外两倍于此的另一建筑中。办公室入口处放着一张乒乓球台,像西海岸某个科技公司惯有的陈设。一些办公桌上则放着多台显示器,看上去更像是交易机构。或许出乎你的想象,如今大多数像BI这样的新闻编辑室早已不像美剧《新闻编辑室》中所展现的那样,电话很少响起,更不会有人大喊大叫,每个人都在忙着写邮件、搜索和核实信息,或更新Twitter等社交网络。
很多公司都有个艰苦的开端。2007年成立之初,BI的团队只有三个人,Henry Blodget和另外两个搭档,仅仅占据了电子商务公司Gilt办公室的一角。如今这个新闻编辑室早已显著不同,“每年都会有毕业生进来,他们已经在这个数字新闻时代待了快十年,我们需要那些快手。”Blodget说。作为数字时代半个移民的他现在依然平均每天写四五篇博客,20至30条推文。
BI早期风格的形成与Blodget本人经历有很大关系。2000年前后互联网泡沫时期,作为美林分析师,他在CNBC上乐观预期互联网新经济的未来,所在团队被机构投资者评为明星团队,一时风头无两。1998年当很多人谈论亚马逊的亏损时,他又强调这间公司收益迅速增加以及未来五年内将继续增长。这多少也为BI的未来埋下了伏笔。十年之后,和贝索斯一顿愉快回忆泡沫时代的晚餐,为BI带来了共计500万美元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