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弘认为,乐视网能得到资本市场认可的前提条件是多年的版权积累。在2005年很多影视剧制片方都不知道网络版权为何物的时候,乐视网就主动找上门需求合作。“当时价格很便宜,一些制片方甚至不要我们钱,直接把片子授权我们播放。”2012年,乐视网版权分销收入为5.55亿元,占总收入的47%。
在乐视坚持正版的带领下,爱奇艺、搜狐视频、腾讯视频也只能选择跟牌,随着这些力量的强势加入,原来一部二三十万元的片子被炒到了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此时,贾跃亭手里的版权估值一再翻番,分销收入和视频广告的增长率都居于行业之首。
后来,视频行业的竞争愈演愈烈。各大视频网站在经历过漫长的相互诉讼之后,都已经意识到了版权的重要意义。乐视网的“原始积累”已经无法觊觎。但时下热播的,将要上映的,正在拍摄的却是人人都有机会。所以,在各方拼抢下,一些影视剧的网络版权屡创新高。乐视也疲于应付,害怕将来坐吃山空。
肩负着巩固贾跃亭商业帝国的使命,乐视TV登场了。
当然,又一次,有远见的贾跃亭走在了同行的视野之外。
一举颠覆
2012年9月19日,乐视网在北京召开了一场名曰“颠覆日”的新闻发布会,宣布公司将要推出乐视TV超级电视,并称乐视网将是全球第一家进军电视行业的互联网企业。
身着黑色圆领T恤、黑色休闲西装裤的贾跃亭首次公开露面,站在大屏幕前侃侃而谈,他不停地做着手势,目光始终游离在视线之外。在那次亮相的着装和方式都严重模仿苹果做派的发布会上,贾跃亭一再强调他要做智能电视,并且放言推出的电视产品将颠覆现有的行业格局,尽管当时贾跃亭拿不出电视成品,甚至连产品的参数都没有。
这次高调的发布会后,业内掀起了沸沸扬扬的讨论,质疑声此起彼伏。第二天,乐视网的股票价格开始大跌,资本选择了望风而逃。大家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连苹果和谷歌都做不好的互联网电视,凭什么贾跃亭就能做成功?
不仅仅是外界不看好,在决定进军电视行业之前的内部讨论会上,除了贾跃亭,乐视的其他高管都不赞成做电视。但贾跃亭是掌舵者,有权力、有信心走出这一步棋。
事实上,早在2009年,中国的“三网融合”政策刚刚落地,相关产业链处于早期萌芽阶段时,乐视网就率先做了尝试,低调推出“普罗米修斯计划”,秘密研发互联网电视。在第一款乐视TV面世之前,乐视推出了几款电视盒子(一个小型的计算终端设备,将其与传统电视连接,就能在传统电视上实现网页浏览、网络视频播放、应用程序安装),市场反响热烈,给了贾跃亭信心。
事实上,在客厅这个战场里,科技公司早就杀得敌我难分。老牌IT企业联想,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腾讯、小米、PPTV,以及海信、创维和TCL这样的家电制造商都推出了自己的电视盒子。乐视想要突围,做互联网电视是个绝佳的方向。但就像贾跃亭所说,做互联网电视需要对产业链条的控制力,需要有自己的生态系统和规模庞大的用户。这样的大棋局,不确定性太多。但自信满满的贾跃亭似乎在暗示,乐视已经有了盟友。
这个盟友叫郭台铭。
2012年6月,贾跃亭参加了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秘书长白为民组织的一个采购团,供应商名单中,有美电、友达及华映等,鸿海与旗下企业并不在列。这不奇怪,在鸿海代工名单上都是显赫的名字:苹果、索尼、微软、亚马逊……之前,乐视团队也曾几次约访富士康高层,后者通常婉拒,从未给过贾跃亭倾诉梦想的机会。
一行人到达台北当天,郭台铭也出席了欢迎晚宴,在朋友的引荐下,贾跃亭预约到了5分钟的谈话时间。贾跃亭对郭台铭讲述了未来电视的趋势,并且投其所好,把鸿海的老对头三星作为假想敌拿来一顿痛扁,在此基础上称述了他的乐视生态构想。郭台铭听完后,盯着贾跃亭说:“不用继续参加晚宴了,去台北101大厦的包厢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