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跟随贾跃亭的乐视人都是出于对他个性的钦佩。刘弘评价贾跃亭是“看准目标誓不罢休”的人。乐视CTO杨永强也说,贾跃亭骨子里很强硬,“不能有一丝妥协”。
贾跃亭是个技术迷,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宅在屋子里,专心琢磨各种技术问题。“哪怕出国,他进酒店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乐视网站,如果发现有一点不顺畅,就会立即打电话越洋指挥,逼你当场解决。”
原联想高管、现任乐视TV高级副总裁的梁军与贾跃亭成为同事后,负责掌舵乐视TV的研发设计环节。在乐视TV研发部门房间里,摆着各类品牌的电视机,梁军曾花费好几个月的时间研究这些产品的优劣。
“智能电视不是一个里面装着安卓系统的电视机,这还是PC时代的思维。”贾跃亭需要的显然不只是造一台电视机,而是以用户为核心,重新思考设计、研发、制造、价格、营销、渠道、售后每个环节。
这就要求梁军快速响应用户的反馈,不断对系统进行迭代,甩掉更新周期漫长的硬件思维。梁军每天随身携带一个本子,记录各种用户需求与意见。
起初,梁军的做法是收集社交网络反馈的需求,建立乐迷论坛。他们试图自己筛选反馈信息,一般只记录普遍问题,而过滤掉偶发性问题。但是贾跃亭不同意,在一个深夜他抓起电话冲梁军怒吼:必须要把所有的需求都记录下来!
后来梁军承认,“有些问题我们认为是偶发事件,但找人到网上一看,偶发了几十次了,那就是严重问题了”。
乐视网创业初期,曾经56个人挤在一间12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杨永强记得,“2006年乐视曾一度陷入危机,连工资都发不出来,老贾把那辆带进北京的宝马车卖了,拿出自己的钱填上。”
最初在乐视,一般工作人员报上来的预算,刘弘都要砍掉一半数字。即便如此,到了财务总监杨丽杰那里,就算贾跃亭、刘弘都签过字,她也可以不批。杨丽杰追随贾跃亭多年,看公司的钱就像捂着自己的钱一样。
更重要的是在乐视没有太多等级概念。贾跃亭为人随和,创业之初,部下就坐在他办公室外面,“谁有事,随时可以进去。”有一次,贾跃亭去找杨丽杰商量事情,后者正在处理业务,就让他在办公室外面等着,“他就真的站在那里不动,像个学生一样。”
身处疯狂烧钱的视频行业,乐视却很少对外融资。自2011年7月以来,贾跃亭九次质押手中的限售股股票用于个人融资,质押的对象多为信托公司和证券资产管理公司。截至2013年5月16日,贾跃亭累计质押股份15190万股,占他持有乐视网股份总数的77.61%,占公司总股本的36.34%。这意味着,如果乐视模式不成功,贾跃亭将失去乐视网的控制权。
“乐视很小,又没有背景,必须比别人看得远,起步早,走得快。”贾跃亭说,他害怕股权复杂会对公司的长远发展不利。相比于把股权交给资本市场,贾跃亭更愿意和员工分享。事实上,他最希望全员持股,最后出于法律对于上市公司规定未果。
“回头再看走过的路,乐视的每一次战略抉择都是对的。”乐视一位副总裁说。
贾跃亭公布的几项数据显示:2013年乐视TV智能终端总销量达到120万台,其中超级电视30万台,乐视盒子90万台,X系列和S系列产品均成为销量冠军。LEUI连续32周迭代升级,累计推出37个版本。终端应用板块,Letv Store成为中国第一大屏应用市场,拥有超过3000款应用。
尽管得到这些成就的同时意味着树立了很多对手,但贾跃亭认为:“我们不单是为了颠覆传统,更在构建新的秩序。”事实上,不管是优酷土豆,还是小米、创维,抑或影视制作公司、电视台,都算不上贾跃亭的劲敌。因为他要做的是一件整合产业链的大事。“有人模仿我们的电视,有人模仿我们的UI,有人横向合并搞多元化,有人整合资源打擦边球。但模仿再像,也不是我们的乐视生态。我们坚信,跨界和颠覆不能靠模仿,靠的是完整的布局,对互联网思维的极致理解,以及对用户体验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