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信息内容已经变成了大数据,大数据的采集又必须和物联网结合在一起,包括后面服务的业态,面对千家万户提供不同的服务,所以必须通过物联网把大数据、智能化、实时的服务联系起来。现在公认的大数据就是气象数据,我国现在的八颗气象卫星,已经有三颗是国际气象数据的支撑系统,后面我们的海洋、陆地卫星都会提供大量数据,所以对于产业链来说,前端要和物联网和相关数据获取连在一块,后端要和服务联系在一块,和互联网及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和需求融合,做到内容、服务、信息存储处理这三大块重新调整,成为新一代地理信息系统。
刘玉璋(3sNews总裁):
我认为行业的未来还是看企业本身,我们更多的媒体应该更多关注企业自身的发展,企业自身做好了,这个行业才有更大的希望。包括和互联网怎么跨界结合,所以我们一直提倡这个行业应该有更多开发者这样的人,产生更多的商业模式。对于这个行业来讲,未来在哪里,我认为第一,数据为王;第二,寡头竞争;第三,垂直细分。像现在行业市值最高的四维图新、高德都是做数据本身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数据的重要性。另外是寡头,任何一个行业细分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总有一两家企业做的比较好。还有是垂直细分,我们看到很多IT互联网大佬进来了,很多人说我们的机会会被兼并,但是另外有一个机会就是垂直细分,如果垂直细分做的比较好,也应该是有潜能的,像中海达原来就是做测绘硬件的,他们做的比较深深厚,也会提升自己的市场价值。
学者之声:重视职业教育,从应用中突破
《意见》将地理信息产业定位为高技术服务业,这里面涉及两方面,一是谁来服务?也许相对目前高校培养的开发人才,我们更缺少的是高级技术服务人才,也就是缺乏职业教育;二是服务给谁?政府、企业、大众,各行各业,从这些应用中寻找产业的突破与创新点。
周成虎(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院士):
今天的地理信息产业已经从原始的地图或者说地理信息基本应用,进入到整个社会各行各业的应用阶段,无论是公共交通安全领域、农业领域等等,没有一个行业能够离开地理信息产业。特别是习近平主席最近提到的网络安全。未来网络空间必须和地理空间组合在一起,同样离不开地理信息,也就是未来我们任何人都离不开计算机、互联网和地图。
在科技部国家863支持下,我们也在探讨下一代GIS软件如何发展。今天移动互联、智能终端、实时定位的发展,高性能计算,互联互通,给我们GIS软件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使得我们能够和世界站在同一个起跑点上发展下一代GIS软件。所以在“十二五”初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始部署,基于高性能计算的大型GIS软件,以我国银河、天河为核心的国产软件。另外,也启动了“工具集”的建设,大家知道,GIS涵盖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工具很多,我们能不能把大型复杂的GIS软件分解成几个应用模块,就像大家现在使用的ipone的App store一样,把我们GIS也变成一块一块的,希望在这个基础上满足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需求。之后可能也会把我国的GIS软件从平台进入到中间件的体系,形成数据+中间件+互联网的体系,由此可以使我们国家的GIS软件进入新的阶段。
推动地理信息产业,我觉得有三个角度。第一,有更多小企业围绕大平台做产业化应用。比如我们的天地图,就有很多小公司做了很多小的应用,支撑了产业生态系统。第二,包括采集、分析、处理、服务等国产技术能够得到提高,在不脱离全球IT技术的前提下发展自主创新。第三,把地理信息产业融合在整个IT潮流当中,成为IT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国的地理信息产业目前还处在快速起步阶段,要到井喷阶段还要提高实力。如从安全角度来讲,解密工作很重要。大家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地图都是保密的,荆柯刺秦王里一张地图就可以把握一个国家,但是在今天已经行不通了。现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把影像放到0.5米的范围里,美国的军用日常则达到0.15米,所以我们需要国力的提升,从军口、民口上促进,在一定层次上把地理信息放开,如果做到了,一方面可以阻挡国外的巨头企业进来,另一方面我们自己的企业在这个体系下也能发展起来。
同时,一种新的战略思维,将中国的地理信息技术和中国其他产品应用一起打包向外推,以前我们送给非洲的是粮食、被子,今天我们送给非洲的是整个非洲的地理信息系统,让非洲人去解决他们的地理信息问题,也让我国地理信息技术成为我们在国际大舞台立足的一种重要技术支撑。
方裕(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副院长):
谈到GIS怎么发展的问题,有很多人似乎比较迷茫。不论从技术体系,还是从软件结构、实现技术等等,这些方面都经常陷入一种彷徨徘徊的阶段。我认为要想实现转折与突破,一定是和应用结合在一起。在日益扩大的应用当中,去寻找一个如何把基础平台的技术和应用领域的技术结合起来的新的集成体系,是完全有可能的。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应用,才会有新的东西出现,甚至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