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伦(北京大学遥感与GIS研究所副所长):
作为高校教师,关于教育方面我想谈一点看法。我国现在开设地理信息专业的高校不少,几乎达到200所大学,研究生、本科生几万人。但是从产业发展来讲,结构上明显不够合理。学位教育过剩,培养的学术性人才实际上并不好用,尤其是现在我们又要向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所以现在面向市场的,缺乏的是职业教育,像第一线的工人,尤其是像我们这个产业需要的蓝领工人,目前还没有。现在很有必要推进,无论是大学、企业,还是主管部门,应该找到一种方式、提携,在职业教育方面为我们产业做一些储备。
对于产业方面,我认为我们进入了一个新地理信息时代,和以往的地理信息主要是基于几何空间,基于几何坐标的地理信息,现在有一些本质的突破变化。新的地理大数据是动态的,分分秒秒都在产生,这些数据都具有现实的价值,如何来挖掘和处理信息,现在已经成了整个地理信息,包括我们整个产业非常重要的问题。
行业应用之声:结合需求促发展
地理信息产业的价值很大一个层面是通过它的应用来展现的,气象、公安、智慧城市等等,每个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也都离不开地理信息技术的参与,它们之间是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不同的行业对地理信息技术有什么不同的需求?如何满足这些需求?都是我们关心的话题。
赵立成(国家气象局信息中心主任):
在中国如果能做成一件事,有几个要素:市场需求、企业努力、用户的青睐,以及政府扶持和支持。这四个要素如果做好,GIS产业一定会有春天。
作为用户我呼吁两条,一是基础地理信息更新的问题,因为国家现在发展,行政区划调整和主体功能区调整是常发生的事情,但是我们的天气信息是动态的,这样最新的天气信息叠加在旧的行政区划图上,就会产生错误的预告,所以我们希望基础信息更新由现在的一年一次,可以可以慢慢增加到一年两次,甚至是动态更新。二是现在的气象领域地理信息产品通常适用于Windows平台,而其他平台如Linux、Unix等,还是稍微欠缺,这样对我们一些大数据的处理,对我们的用户会受到一些影响。同时,对于企业来讲,必须找到赢利点才会投入生产,而我们的一些应用需求也许短时间内对于企业可能产生不了及时效益,这就影响了应用性,所以希望地理信息行业的相关部门能从政府角度给GIS企业一些支持,使得国内的产品既能保障我们的信息安全,又能满足我们的应用需求。
孙丕龙(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副巡视员):
对于GIS,我有几点思考。第一,它是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脱离了信息化这个大的前提,GIS本身是很难发展的。第二,GIS的发展,一定是和信息化的基础能力和应用水平紧密相关的。以PGIS为例,“十一五”、“十二五”科技部给我们两个计划支撑项目,PGIS有了比较好的发展,现在全国有29个省厅、260多个城市在统一标准规范的前提下,都建立了PGIS平台,与公安部的PGIS平台实现了全国互联互通和全国一张图的效果,有些城市应用的非常不错,但也有一批城市后续没有跟进,使用效果不佳。所以PGIS应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值得关注的。
第三是GIS可以促进信息化发展,涉及几个层面,可以促进信息化的基础工作,这是我们有深切体会的,过去公安业务信息看不见,大量业务信息在数据库里,很难看得见它的效果和质量。但是通过GIS的可视化,我们就可以发现具体的每个数据是不是存在,是不是有人在维护,很容易判断出这个数据是不是真实的,有价值的。
第四是GIS确实可以促进信息共享,PGIS就是促进公安信息内部共享很好的平台。因为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都需要空间信息,实现更大规模的信息应用和规模化的应用效应,空间信息又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基础性信息,不可能每个业务部门都去建一个基础空间信息,而且有一定专业服务能力的,这样我们部省级公安信息中心就建设了一个警用信息平台,很多警种都和这个平台对接,实现共享。GIS平台本身是一个公共服务平台,是一个基础平台,但是它正好适应了信息化发展需求,消防、交通、人口、治安等等都主动和平台对接,信息共享更利于业务的展开。
目前,我们也有一些制约PGIS发展的因素,比如城市的1:2000和1:500地形图,包括0.10.6米的高清晰影像图,大部分城市只覆盖了主城区,而PGIS平台需要的是全部覆盖,人口、房屋等等的全部覆盖,这些最需要的基础数据得不到国家层面快速发展的支持,会成为制约PGIS可持续发展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希望通过我们联盟能把政府和市场很好的衔接一下,把资源更好的用市场手段配置,真正解决我们信息化建设当中的实际问题。
张胜雷(住建部数字城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工程师):
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之中的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智慧城市基于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社交网络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生态。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我国从“十五”开始的相关建设也在有序进行着。由住建部推进的智慧城市试点工作,2013年已在129个区镇展开,后续逐渐增加到200个,主体围绕“智慧思想城镇化”,把“人”纳入到智慧思想中这两个方面,提出解决民生问题、城市发展问题等。
智慧城市的推进要有足够大的平台,也要有足够大的视野,不仅从信息技术角度,也从城镇化角度去考虑。同时,一方面智慧城市开展要做顶层设计,多轨合一这种平台和技术的整合是非常重要且值得关注的;另一方面,关于共享和交换,涉及很多体制问题,还有安全保密问题,需要在这两块加大推进力度与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