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发上,把CT和IT完全整合,围绕“大数据、大流量、大智慧”进行研发,以简洁和方便的方式应对客户不同阶段的需求。
在竞争策略上,华为必须要直面爱立信这个硬骨头。虽然整体业务收入排名第一,但是华为在运营商市场的收入为1665亿元(约275.2亿美元),与爱立信仍相差约77.8亿美元。徐直军也直言,华为从没认为自己是老大。
在大部分高利润电信市场,华为和爱立信的二元化格局已成定局。并驾齐驱的情况下,华为啃硬骨头并不打价格牌。他要找的客户,也不是靠价格战立足的运营商。
华为的策略一是抢占同一市场的核心城市,因为流量够大,一个城市的网络容量就抵得上整个国家网络的一半。二是和客户谈,用了我的设备,能给你带来多少收入,这也是华为提供的一种特殊的专业服务模式:硬件不赚太多的钱,通过提供运营技术支撑,和客户进行收入分成。
比如说,客户需要每个月都能开通新套餐,就需要华为提供更深层次的运营技术支撑,这种模式在慕尼黑、莫斯科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这种模式引发的一个连带效果是,华为会在提供计费、用户监测和内容分发的核心网上发力。
在建立与运营商的黏着力上,华为以SoftCOM架构来实现与运营商的心灵对话。此前,华为有两次新架构建立,确定了心灵导师的地位,一是在2003年首次将IP引入电信网,满足了当时互联网的发展需求;二是2008年提出singleRAN,在同一平台提供2G/3G/4G设备,绑定了一大批受困于CAPEX的运营商。
与前两次不同的是,这一次SoftCOM架构要扮演的是行业引领者而非跟随者角色,华为要以云计算、SDN/NFV技术,彻底颠覆现有的网络格局,这盘棋很大,难度也会很大。
另外,频谱资源匮乏必然引发运营商合并,华为资源也会向优质客户倾斜。2013年华为77%收入来自全球前50大运营商,2012年这个数字是75.2%。华为也期望能与优质客户一起,共同建立引领行业的地位,比如在全球建立了28个联合创新中心。这些创新中心的目的,在于洞悉新的商业模式,探讨华为如何满足客户长期的需求。
体量与增量
加大投入运营商市场的同时,企业业务和消费者业务也在融入主航道,力求在研发、产品和调性上保持一致。
根据去年财报,华为消费者业务同比增长约17.8%,企业业务同比增长约32.4%,远远高于运营商网络业务4%的增长率。但整体来看,这两块业务的体量,仍然让华为感到了不适应。
在近日的一次内部谈话中,任正非清楚地提出,华为不要做一部只赚30元的手机。也不要盲目地学苹果学小米,而要走自己的道路。在任正非看来,华为有那么强的研发储备,一定要走向中高端市场,坚持没有恶性库存,实现持续发展。
徐直军在分析师大会上比较明确地提出了华为手机自己的道路。他表示,华为手机今后首先运营好现有的用户,把它们转化为忠诚的粉丝,同时避免大手笔的广告宣传,而是用口碑来树立品牌。
徐直军强调,华为一定要生产能产生流量的终端。去年华为1.28亿部终端中,有5200万部是智能终端。也就是说,华为手机一定要充当起管道战略中端的角色。
而企业业务强调被集成,就是希望能够整合资源,让企业业务变成像电信业务那样的大颗粒、可复制的业务模式,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
今后,华为在企业业务上的角色会更加下沉,通过与运营商业务整合的研发体系,为企业用户提供高性能的电信级产品,同时消化成本,以换取规模化的发展。企业BG全球解决方案销售部总裁何达炳表示,五年后企业业务将达到100亿美元水平,每年年复合增长率为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