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打造全新的智能停车产业,遇到的第一个挑战就是能不能研发、建设赢得市场认可和客户青睐的智能停车产品”,首钢相关负责人细细回忆,在2015年初接到第一单业务时,项目总工期只有75天,全体员工为了按时按量完成任务,春节也没有回家,终于提前20天完成了停车库的安装和调试工作。首钢的研发、建造能力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去年承揽的车位数超过了1万个。
研发建造获得市场认可后,新的挑战接踵而至,后期运营和盈利模式就是其中之一。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董焰解释,即使能够建成停车库,在前期成本尚未收回的时候,停车库就需要开始投入人力、物力进行检查、维修,这又是一笔开销。他说,智能停车库的自动化程度较高,前期安装资金较大,后期也需要养护和管理,这些工程都要资金支持。“普通的停车场基本可以通过收停车费获得盈利,但智能停车场的前期与后期成本都高得多,如果不能持续盈利,这个行业的发展或将被掣肘。”
据了解,智能车库的盈利模式主要分为销售设备、建设车库、政府购买服务、车场运营及停车后服务等。但由于智能车库建造成本较高,具体到消费水平不同的各个城市中,停车库的收费标准能否被消费者接受、盈利模式能否与政府谈得拢、最终效果能否使企业收回成本,都是需要再三“论证”的环节。
“现在土地溢价较高,高昂的土地成本也是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董焰称,此前许多城市在规划时没有预留智能停车库修建的空间,一些大型智能停车库可能要上千平方米,如何拿到相应土地的开发权,如何对土地上已有建筑进行清理或搬迁,都是智能停车库运营方要考虑的问题。
多招探索盈利模式
面对建设成本较大、投资回报周期长、盈利水平低的难题,以及后期养护和管理成本高、专业维修人员待培育等多重挑战,首钢选择迎难而上。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寻求政府在规划许可、土地供给、配建一定比例附属商业面积等方面政策的支持,开拓出一条“以市场换产业”的城市静态交通产业发展新道路。
首钢在贵州六盘水市龙城商业区立体停车库项目中,就与六盘水相关单位签约,在车库首层建立配套的餐饮、便利店、加油站等商业设施,通过商业配套的收入来弥补新建停车库的成本。
“现在去商场购物,大家都喜欢开车,可六盘水的一些商城偏偏没有足够的停车位,居民只能搭公交去,实在不方便,久而久之,这些商场的客流量就越来越少,也阻碍了城市的商业发展”,首钢相关负责人分析说,在拥有足够停车位之后,商场的客流量会逐步上升,提高了当地的商业氛围,带动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从而反哺停车库的建设成本。
据了解,将智能停车库作为商场的配套设施,通过置换土地、店铺使用权等方式来获得额外收入,已经成为业内较为普遍的做法。2016年9月,首钢顺利拿到贵州省六盘水市中心区域15个立体停车场工程(二期),停车位6103个,合同额达7.5亿元。据介绍,这是截至目前国内停车行业中合同额最大的项目。在该项目建设运营中势必会继续探索这一模式。
此外,首钢为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建设运营的北京目前单体最大的智能立体车库,共有455个车位。在运营中结合车库紧邻居民小区的特点,在白天满足医患人员使用的同时,夜间为停车难小区业主提供错时停车服务,停车资源利用率提高近50%,既为解决居民小区停车难提供了示范,也为提高智能停车场收入探索了一条新路。
而对于建设在社区的智能停车场,则有业内人士建议,在车库建立之前,物业、业主和运营方就要签好合同,规定由谁承担建设和后期维护的费用,避免出现纠纷。有专家表示,作为特殊设备,物业一般没有能力维修智能停车库,因此应该在修建前就与专业机构进行约定,建成后要定期维修。
资料显示,除了在社区内建设的项目外,目前北京智能停车位的收费定价权已完全放手给企业。不过,现在智能停车库的市场接受度还不算特别高,如果停车费一味涨价,会导致用户减少,得不偿失。为此,北京相关部门已经做出应对,对于在原有车位基础上增加高度而非占地面积的车位,不再加收土地价格,对于符合条件的项目,政府可以划拨用地或协议出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