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比较鲜明的态度是,每当笔者看到微博上对于余额宝这个话题的争论时,来自银行业人士的态度大致可以概括为:所有夸大余额宝作用的人,都是不懂金融的。等到余额宝发展壮大到银行业人士不得不提防了,大多数人的态度也都还是:如果不是监管的原因,我们能分分钟推出余额宝!
在笔者看来,因为马云打的是一场非对称战争,如果中国银行业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用沿用多年的思维惯性来看待余额宝这个新冒出来的挑战者的话,未必会找到正确的答案和应对策略。
马云的目的与创新
回溯余额宝的诞生经历,阿里巴巴当时想达成的目的其实很简单:让支付宝不仅成为简单的第三方支付工具,还应当让客户能在我的平台上获得收益,以此加强客户的黏度,并应对未来的移动支付、消费时代的发展。换言之,阿里先确定了大的方向,然后再来挑选产品。而在选定了天弘基金之后,阿里也没有直接照搬基金公司的现有产品,而是与天弘基金一道,以互联网的特性为依据,专门设计了一款产品来匹配余额宝,为了实现余额宝的诸多功能细节,两方不仅就产品进行了重新设计,更搭建了一整套后台支持系统。这使得余额宝在应对2013年的“双十一”、“双十二”两个网络消费支付高峰时,都没有出现问题。
在银行这边,由于货币型基金的风险较低,收益还算稳妥,所以货币型基金往往被定位为一种“防御型产品”,通常只会在给客户推荐定投时,作为其他高风险基金的搭配产品售卖出去。也就是说,这个产品通常只是在进行整体的理财投资规划时,才会被银行推荐。要想获得与货币型基金等同的收益,银行还有更多的替代产品可选择。但无论银行有无主动向客户推荐货币型基金产品,其背后的动力与逻辑很简单:以绩效与盈利为导向。因此,银行不会要求基金公司去用心设计一款货币型基金,银行的理财经理也不会真的花很大精力去研究一款基金究竟值不值得信任,能不能推荐给客户,在绩效与考核的压力下,只要能卖出去的产品,都是好产品。
这样的区别就是说,阿里是先有了服务客户的目标,才有了后来的余额宝。单从账面上看,推出余额宝并不能让阿里赚到多少钱,前期的投入反而非常大;银行则用盈利的期许一以贯之,不管是哪种产品,首要的任务是帮银行赚钱。至于有没有真的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按照客户的需求来设计、搭配并销售产品,则基本取决于前线销售人员的素质。
等到余额宝撬开了这个全新的市场,后来者(不管是银行还是其他企业)再跟进入场,固然也能分到一些份额,尝到一些甜头,但余额宝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类别的金融产品的代名词。虽然余额宝的产品本身并无突破性的创新,但由于阿里在研发、推出这款产品时多从用户角度出发,进行功能设定与细节设计,最终实现“新瓶装旧酒”的效果。
银行业应该学什么
2013年6月2日,马云在“外滩国际金融峰会”上说:“未来的金融有两大机会,一个是金融互联网,金融行业走向互联网;第二个是互联网金融,纯粹的外行领导,其实很多行业的创新都是外行进来才引发的。金融行业需要搅局者,更需要那些外行人来进行变革。”这里的意思很明显:既然知道银行是难以撼动的,我们就没有必要向你们擅长、稳固的领域挑战。
也就是说,面对这样一个来自互联网的“门外汉”、“搅局者”、“野蛮人”,银行业固有的那一套思维定势已经不那么好使。而一旦跳出这种思维定势,你就会发现:银行的优势已经非常模糊。
但是,经过数月来的你来我往,银行已经充分警醒并行动起来了。但是,从目前来看,银行的应对策略除了防御性地推出类余额宝产品,进攻性的策略还是两招:1.提升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与余额宝比拼收益;2.不再做余额宝、支付宝的“沉默”服务接入方,而从支付、监管、额度等方面入手,直接遏制余额宝的上升势头。前面一点对于消费者来说自然是喜闻乐见,但后面这一点从现在来看却并未收到银行预期的效果,反倒让银行及监管层站在了舆论的对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