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额宝的本质,是在中国现行的金融监管机制下,对于套利空间和管制利率机制给客户形成利益困局提供一种有效解决方案。银行所要反对的,与其说是余额宝本身,不如说是令余额宝有巨大发挥空间的当前监管机制。
所以,中国银行业对余额宝们进行反击的同时,是更好地去了解对方,吃透对方。而除政策层面的因素之外,笔者认为,余额宝最应令银行感到着急的,应该是以下几点:
新增客户的重要性
支付宝对于余额宝的定位是“让你的支付宝余额赚钱”,但由于余额宝的轰动性效应,有多少客户是真的把支付宝余额转入了余额宝?又有多少客户在知道余额宝之后,将银行账户的钱转入余额宝?笔者相信后者在人数上要远远多于前者。
这还不算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使用余额宝的8100万客户中,有多少人在此前有过投资基金的经历?又有多少在银行、基金公司自营渠道里开设过基金业务?以现有的调查研究数据来看,这个数字相当小。
在分析一个新兴事物所带来的影响力时,大家往往喜欢用笼统的数字表明这一事物的规模和发展速度。比如,余额宝一炮走红之后,就有人评论说,余额宝发展到百亿元的规模又怎样?在推出余额宝之前,支付宝自身沉淀的资金就远超过这个数目了,连支付宝内部的沉淀资金都没有消化完,就想来颠覆银行?
这样的评论看起来非常有道理,但它们很快就在余额宝资金总量的高速膨胀中化为泡影。据天弘基金披露的截至今年2月26日的数据,在余额宝现有的约5000亿元资金规模中,新增客户的贡献率至少在5成以上。这些客户,以前基本接触不到银行的理财业务,也没有任何基金的投资经验,有的人甚至都不知道各种基金之间的差别,但在阿里巴巴的宣传下,在媒体的鼓噪与各类专业人士的热切讨论之后,他们把自己的钱拿出来,买了人生中第一份基金。在未来,只要余额宝能够提供更多类型的理财服务,只要支付宝能继续采取审慎推荐、合理销售的态度,相信他们也一定会继续买账。
当然,银行业人士可能又有话说了:虽然很多人买了余额宝,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余额宝究竟是什么呢?它背后的风险有多大你知道吗?阿里这样忽悠人家很不负责的,是吗?
笔者认为,这就牵涉到客户对于支付宝这个平台的使用黏性和信任度了。因为投资从来都是需要承担风险的,客户选择信任支付宝,把钱转入余额宝中,就意味着这些客户在快速地权衡利弊之后,更愿意相信支付宝的品牌和公信,相信支付宝选择这支产品、这家基金公司是经过周全的考虑的,所以也无需为可能的风险而因噎废食。
然后,再想想银行现在代销基金的苦闷现状,天天喊着推基金,但下面的网点就是卖不动;看看基金公司自建渠道的不冷不热,你说你也有类似的产品,你说你的产品设计得比余额宝卖的这个还要好,但为啥鲜为人知呢?重点是,看看基金产品在那些老基民中一片惨淡的口碑,你难道没有发现问题出现在哪吗?

借用某位银行业人士的评价:“余额宝从资产管理的角度看,既谈不上技术创新,也谈不上有多大价值。这就好比快餐、可乐,尽管喜欢者众多、企业受益,但谈不上营养。”但是,大概余额宝本来卖的就是快餐、可乐这样的食物,而不是银行所看重的“满汉全席”。
银行也并不是没有类余额宝产品。很多银行推出了“活期宝”类产品,这些产品在风险和流动性两方面都优于余额宝,收益水平与余额宝相似,只是这些产品都有起始金额的限制(5万元左右),让大部分“屌丝”客户敬而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