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过程中,迄今最富有原创性思想的网络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总结互联网发展本质说:“网络文化是由人类技术进步过程中的技术统治信仰组成的,由崛起于自由、公开的技术创新性黑客社会执行,深植于以重塑社会为目标的虚拟网络之中,并由金钱驱使的企业家在新经济的运行之中使之物质化” 。1
正是这种互联网精神,从一开始就决定了网络文化的精神内核,也就决定了互联网的技术架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以及最终的商业模式。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互联网精神是互联网革命的力量源泉,是理解互联网浪潮的钥匙。互联网精神是互联网文明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最本质价值观,也是互联网时代各领域成功的秘诀。2因此,要深入总结中国互联网20年的历史,我们必须超越商业的浮躁和喧哗,深入到互联网深层次的力量之中,去透视中国互联网的内在轨迹、发展历程和社会贡献。
最近20年,全球最大的事件就是中国的崛起。互联网是中国崛起的催化剂,未来更将成为中国崛起的引擎。互联网催化之下全民爆发的互联网精神和全民爆发的创业精神,两股力量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自下而上呼应了改革开放的大潮,助力并成就了中国崛起。互联网成为中国社会与民众的巨大赋能者,我们或可以说,互联网是为中国准备的,因为有了互联网,21世纪才属于中国。
中国互联网20年的历史,就是我们从纯粹的追随(第一阶段),到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第二阶段),逐渐拥有更多自主的创新的不断崛起与超越的过程(第三阶段)。今天,中国互联网开始形成与美国互联网相提并论的博弈与抗衡阶段。
史前阶段:生逢其时的中国国运和互联网机会
商业创新:科研院所的学术研究的需求,多条互联网接入的尝试和突破
1994年之前,是中国互联网的史前阶段。从1986年启动中国学术网项目,并通过卫星链路远程访问日内瓦的主机节点,到1987年从本土经由意大利和德国的互联网路由节点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再到1990年注册登记了我国的顶级域名CN,以及1993年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租用美国卫星链路接入美国能源网,最终到1994年4月初,中国互联网终于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认可,正式开启中国拥抱全球互联网的时代。该阶段,由于互联网初期的技术门槛较高,资源极为紧缺,因此仅有科技工作者、科研技术人员等很少的人群使用,而且使用的范围也被限制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较窄领域。
第一封电子邮件的“网络寻呼”:1987年9月20日20时55分(北京时间),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李澄炯提出邮件内容用“越过长城,走向世界”,他表示,该邮件的作用就相当于一个“网络寻呼”,希望外界收到来自中国计算机网络的声音。
CN域名注册登记:1990年10月10日,王运丰教授与德国卡尔斯鲁大学的措恩教授商讨中国申请国际域名的问题,最后决定用.CN这两个字母,即.CN代表中国。1990年11月28日,得到中方授权的措恩教授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内建立.CN顶级域名服务器,在SRI-NIC(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s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注册登记中国的顶级域名.CN及开通.CN的国际电子邮件服务,钱天白是.CN域名的行政联络官,钱华林是技术联络官。1992年底中科院院网(CASNET)建成,.CN服务器移入该网络。3
科学院所的学术研究需求:1993年3月中科院高能物理所通过卫星链路接入国际互联网,也让国内的部分科学家可以尝鲜接入美国科研网络。事实上,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自1990年开始,即为社会提供国际网络接入服务。这次采用卫星通信的模式直接联入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为其更好的利用互联网资源奠定基础,同时也可以为社会各界提供更为灵活的网络接入方式。
事实上,从1990年开始,国内的北京市计算机应用研究所、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电子部华北计算所、电子部石家庄第54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先后将自己的计算机与CNPAC(X.25)相连接。1993年底中科院中关村地区的30多个研究所及北大、清华两所高校,全部用光缆互联在一起。紧接着,中科院在全国范围内的研究机构联网工程(CASnet)启动,后续完成了将12个分院区域网及其他城市的研究所连到北京的广域网工程,连接了24个城市(包括北京)。继1993年美国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之后,中国也在同年提出建设实施“三金工程”,即建设中国的“信息准高速国道”,以更好的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1993年底,中国正式启动了这项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工程,此举宣告了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