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滚动 >> 正文
交车顺序引发维权行动:特斯拉中国乱象揭蛊
发表时间:2014年4月23日 11:32 来源:PingWest 责任编辑:编 辑:麒麟

当郑顺景在2013年3月履新中国区总经理一职时。此前的两个人已经完成了Telsa在中国的车辆认证,3C认证和报关进口等事宜,Tesla的中国贸易公司拓速乐公司已经注册完毕,一切的准备工作让Tesla不会受制于基础的法务问题。

所以,摆在郑顺景面前的最重要问题是:如何快速地建立一只真正的Tesla中国团队,以及如何从零拓展一个巨大但未知的电动车市场。

2013年5月,郑顺景的宾利前同事沈琪(Sam Shen)加入了Tesla中国团队,与郑顺景以及此前的两人组成了Tesla中国最早的“四人小组”。郑顺景是四人小组的核心,其他三人均向其汇报工作。而郑向当时主管销售、一手将苹果的零售店设计和体验带入Tesla,创建了Tesla全球体验店网的Tesla全球副总裁George Blankenship汇报工作。

接下来是招更多的人。但是郑很快发现,他们被美国总部授权组建的,其实只是Tesla在中国的销售团队。

2013年底之前,Tesla Model S仅在北美地区销售。在那将Tesla Model S在华售价定为75万元人民币的“一个公正的价格”的官方公告发布前,Tesla美国没有制定车辆在中国市场上的清晰售价、配置和售后政策。而当时的零售事实上已经开始启动了——如果想成为第一批Tesla在中国得到车的“车主”,就得先支付25万元的购车定金,付清全款时多退少补。

尽管Tesla通过Elon Musk的传奇故事和此前媒体的渲染和推崇,已获得了一大批拥趸。但放到具体的销售层面,作为潜在的购买者,人们仍很难接受存在过多“未知条款”的订购合同。而且其实人们对电动车的基础误解仍然普遍存在——即便在Tesla的粉丝和拥趸中。比如说续航里程不够用、电池不安全等等。

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光靠销售。就像大多数公司启动一款产品的零售那样,售前、售后服务、市场营销、政府关系、商务拓展、质量监控和产品交付,每个环节都服务销售的目的,需要上述不同职能的专业人士填充这些岗位。但当郑顺景的Tesla中国团队提交了有关市场、政府关系、电网设置和其它一系列职位的招聘需求之后,却发现这些需求很难得到美国总部的认可与回音。此外,Tesla在中国当时也没有任何市场预算。

而招聘销售岗位的需求并未被太多地阻碍。也就是说,郑顺景和他的团队,在当时被限定在了“Tesla中国销售部”的角色。

从2013年5月到11月,半年时间,Tesla在中国建立了一支10多人的销售团队,负责零售、售后辅导、售后服务中心,以及金融和保险等具体和销售有关的事务。其中郑顺景和沈琪两个“核心人员”来自宾利——但与外界的猜测不同,其余的销售人员并非传说中的“宾利系”,而是来自各个不同的公司,比如捷豹路虎、宝马、法拉利、联想和路易威登等。除了郑和沈,来自宾利的只有一名销售助理。

但这个“销售部”也得做政府关系、充电站建设和市场推广。这一阶段郑顺景事实上充任了Tesla中国的形象代言人和发言人角色,在各种论坛和活动上分享关于Tesla的基础知识。而在北京芳草地的体验店建成并开始接受中国的订单之后,郑又开始倾向于参加一些“跨界”的活动,比如极客公园的小型沙龙聚会和车云网的分享活动等,建立在汽车圈之外的直接联系渠道。这些做法在早期聚集粉丝并通过加强联系转为订单的过程中,都发挥了作用。

这个阶段,除了在招聘销售以外的职位上受到总部的严格限制之外,美国对Tesla中国的态度整体上是放手的。除了接受正式的媒体采访不被允许之外,其余不用花费任何预算的以销售和“了解Tesla”为目的的各种在华公开活动,Tesla的员工和郑顺景本人都未被限制参与。而在3C认证、第一家体验店和服务中心落成并从8月接受订单,以及最后与中国商人占宝生的商标纠纷案解决之后——Tesla在中国的订单开始迎来了一个快速的增长期,它发生在2013年10月。

Tesla开始在中国产生直接的快速增长的订单了,于是变化来了。

[1]  [2]  [3]  [4]  [5]  [6]  [7]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新科技网络【京ICP备14006744号】
Copyright © 2014 Hnetn.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科技网络
本站郑重声明:本站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