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央行处于风险考虑紧急叫停,依然挡不住二维码的疯狂扩张。支付宝与微信支付之间的战争开始全面爆发,进入白热化:O2O线下场景的争夺战。因为O2O模式下,支付是协助完成交易闭环的重要一步。高频、小额的支付场景,进入门槛低、用户需求高,正是培养支付习惯、提升用户粘性的绝佳机会。
和线上支付宝拥有天然场景优势相比,线下对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来说是个相对公平的竞技场,但线下场景分散且渗透难度大的特点决定了这注定是场硬战。从2014年推出的红包拉动用户绑卡,到通过O2O、小商户这一场景,发挥小额、高频的优势,培养了用户使用微信支付的支付习惯。微信支付通过微信庞大的装机量以及对线下消费场景的理解、投资,绕开已经成熟的电商线上主战场,通过线下包围线上,高频逆袭份额的路,在线下渗透率逐步提高形成反攻,终于成长到挑战甚至碾压支付宝的地位。
线下支付场景的争夺起于网约车,之后几乎逐渐遍及整个O2O领域,时至今日,这场战争仍在继续,且延续到了新零售领域。从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下半年,O2O市场规模的增速均超过50%。腾讯领投了以滴滴、58到家为代表的一系列O2O公司,除了资金支持外,还接入了微信钱包九宫格的流量入口,并提供微信支付的支持。继打车之后,在团购外卖、旅游、生活服务、交通出行等各个领域中,阿里与腾讯皆下注了不同企业。例如,在团购、外卖领域,腾讯下注美团,阿里投资了点评;在点评被美团并购,且美团倒向腾讯系的时候,阿里重启了口碑,又收购了饿了么,补足生活服务场景线下支付的空缺。这亦从侧面表明O2O这一支付场景在支付入口的重要地位。
就O2O战场而言,双方并无大的差异,白热化竞争更像是一场“肉搏战”。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市场份额会有小幅度的升降。例如,微信支付在2016年支付市场份额达到37%之后,又出现了小幅度的上升,季度市场份额基本维持在38%~39%左右,季度之间有小幅的上升或滑落,然而,这并不影响微信支付在移动支付市场第二位且逐渐拉近与第一位支付宝53.76%的市场份额。其中,2017年第一季度后,根据易观发布的2017年第四季度数据表明,微信的市场份额从39.51%下滑到38.15%,反观支付宝从53.7%回升到54.26%。小幅度上升与回落之间,即表明了移动支付市场双巨头格局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也表明了微信支付与支付宝之间,在移动支付这一领域的竞争状况处于胶着状态。
同一时期,支付宝更倾向于拓展线下商家通过安装POS终端完成支付场景,而不是依靠二维码获取线下入口。但是,扫码支付的门槛和成本大大低于POS支付,对于小商户而言,明显前者的吸引力更高。在这一举动上,支付宝的动作就迟缓的多。直到2017年,支付宝才开始针对中小商户大力推广“收钱码”,延缓了微信支付在线下支付领域的咄咄逼人之势。
从目前来看,线下场景的争夺对微信略有优势,因为线下场景有个明显的特点:小额、高频次。长期以来,支付宝担当着支付工具的功能,在蚂蚁金服逐渐强大的同时,金融属性亦很明显。因此,大多数人使用支付宝的场景在于大金额转账、往来等,小额支付并不多。支付宝的渠道更多的是属于B端。在这样的情况下,线下小额支付的场景又给了微信机会。其次,在小额支付这一领域,微信积极推进了扫描二维码的功能,对于买卖双方而言,只要有一个简单的二维码就可以完成交易,扫一扫功能早已普及,微信在推出支付功能前就推出了“扫描二维码”功能。
支付宝作为与微信并列的国民级APP,在商户推广上仍然可以占据优势,但是在卖菜大妈等街头更末端的支付场景中逐渐败给了社交关系链支撑的微信支付。扫码支付逐渐成为下至路边摊贩上至星级酒店最常见的支付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微信支付让水果摊小餐馆这些不具开发能力的小微商户也能体验收款通知、简易对账等服务,享受移动支付的红利,帮助商家更好地经营店铺。正是这些随街可见的二维码,让我们逐渐可以抛弃钱包,从吃饭、购物、看电影、菜市场买菜到搭公交地铁,你能想到的消费场景,基本都可以用微信支付解决。在微信支付与支付宝的不断努力下,二维码终于获得了央行的认可。2016年8月3日,支付清算协会向支付机构下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这是央行在2014年叫停二维码支付以后首次官方承认二维码支付地位。
从市场份额的数据上表明,支付宝的市场确实正在一点点被微信支付蚕食。微信支付仅用了 3 年,市场份额就到达到了 40 %,与支付宝并列成为移动支付领域的双巨头。不管是线上市场,还是线下市场份额,微信支付的步步紧逼一度让支付宝方寸大乱,以至于在某些决策方面,不够深中。而微信支付则开始在全业务支付方面对标支付宝,并开始慢慢补齐金融服务短板。微粒贷对标借呗、理财通对标余额宝,零钱通和腾讯信用分亦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