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当然不是毫无准备就开始转型之旅的。在数字新闻读者看来,《时报》的每一天都与众不同:《时报》的图表部门及互动新闻和数字设计部门都是业内最棒的,也诞生了《时报》最具天赋的记者。《时报》身临其境的故事讲述方式也深受读者喜爱,并被同行复制。
但是我们仍然要在读者不能看到的领域继续提升:出版系统、工作流程、组织架构、人员招募和战略规划。
正如一位《时报》数字版的用户告诉我们的,《时报》成为行业标杆,并不仅是因为雇佣了有国际水准的记者。《时报》还有一整套具备国际水准的支持系统以培训提升这些记者,这个系统包括与国外机构的良好关系、充足的差旅预算、完备的特约通讯员网络、坚实的研究支持、最具水准的后勤支持力量以及印刷部门。现在,《时报》正进一步使这个支持系统现代化,主要着力的几个领域是:文章推广、搜索优化、工具、模版以及内容管理系统的研发。
《时报》还需要持续评估不断变化的数字需求,重新思考基于印刷报纸的工作传统。当然,今天合适的架构可能明天就不合适了。《时报》现在的一些进展未来可能会非常成功,但部分努力可能会效果不大。因为记者和读者的需求会持续变化,因此一些新的工作岗位可能只会存在数年。
《时报》的印刷版并不会很快消亡,当然我们也不希望它消亡。但是当前,出版这份报纸已经占据我们的整个身心。报纸版面、截稿日期等充塞着每个人的脑袋,以至于我们往往忽略了新的可能性。就像报社的一位同事尖锐指出的那样,“关于什么是‘《纽约时报》人’的问题既是救赎我们的法器,同时也给我们的各种探索人为制造了某种限制”。
其他一些媒体公司也正在这些问题上纠结。有些报纸为落实数字优先已经采取了一些颠覆性举措。像《金融时报》将其印刷版从3个版本缩至1个;200名晚班工作人员也转向日间工作;组建起项目、数据和突发新闻团队;纸版的职责则交由一支规模较小的编辑部负责。《今日美国》则已经将其数字团队(如开发人员、社交媒体编辑等)整合到各个部门中去,负责印刷版报纸的则是一支很小的团队。“一天结束,网络上最火爆的新闻则会进入印刷版”,《今日美国》总编戴维·卡拉维说,“纸版基本没有原创的内容了”。
其他一些传统媒体也在沿这个方向转型。《华尔街日报》以社交媒体编辑和数据分析专家为主力创建了“实时新闻部”和“读者互动部”。《华盛顿邮报》正在构建庞大的“统一新闻部”,并在曼哈顿开设了一个“前哨新闻工作室”,吸引开发人员、用户体验设计师和数据科学家加入。尽管上述的许多尝试都取得了成功(《金融时报》和《今日美国》等的快速发展说明了这一点),但是有些媒体则转型失败,像旗下拥有近百份报纸、杂志及六百家网站的DigitalFirstMedia最近则宣布裁员并出售。
与此同时,新的竞争者,媒体公司VOX、新闻聚合网站BuzzFeed及非盈利新闻机构FirstLookMedia等纷纷把他们的数字技术作为卖点,他们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来招徕新闻同行,同时许诺他们没有旧模式的束缚更容易成功。在这种背景下,去年以来,以斯拉·克莱因(EzraKlein)、内特·希尔(NateSilver)、格伦·格林沃尔德(GlennGreenwald)以及卡拉·斯威舍(KaraSwisher)等许多知名记者纷纷离开供职的媒体加入新媒体创业公司。
最近,几名资深数字专家离开《时报》再次证明:在数字时代,必须高度重视数字人才的招募及培训,充分发挥其提升改善报道水准的能量。在这方面,《时报》各部门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我们仍然要继续在整个采编部普及数字技能。招聘人员,特别是从非传统媒体竞争者那里招聘相关人员是其中重要一步。接下来的一步,就是要让报纸网站编辑、社交媒体编辑、制片人、设计师、开发人员等在报道中起到更中心、更重要的作用。要做好这些工作一个更加根本的前提就是要擢升更多的数字报道记者进入管理团队。
摘得2014普利策专题摄影大奖的纽约时报摄影记者乔希·韩纳(JoshHaner),就是一位因具博深数字技术技能而提升自身价值获得成功的典型。他在工作中发现,现场照片的上载和发送步骤繁琐,影响了突发新闻的报道速度。因此他设计了一个程序,现场拍摄的照片能同步传给后方编辑部。他的这个创新使纽约时报在该领域的竞争中领先一大步。